爱看女生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看女生网 > 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 > 第四十章

第四十章

水镜:

【孢粉数据对应哪个年代发生特大旱灾,九选一,现在大家心里有了一个选择。

我知道有些观众急着听到答案,可能立刻、马上、一秒不停就反手度娘,去查历史上旱灾最严重的年份。

但劝你们不要急,带着你们选的答案看下去,很快就能判断是否选对了。】

水镜前,朱元璋接连三次深呼吸。

不急,他不急。最坏就是大明的某一年发生特大干旱,难不成还能有更坏的情况出现?

水镜里画面一变,给出了几张新表格。

【之前,我们了解到通孢粉能判断某个时期的植物分布,从而推测气候情况。

在考古历史气候变化时,当然不仅用到孢粉测量,还能通过冰川冰芯、树木年轮、洞穴堆积物等提取自然证据。

另外,从文献记载中寻找人文证据。将自然证据与人文证物相结合,从多方面多角度构建出历史时期气候。

需要在此特别说明,以目前的科学技术,在重建地球历史温度变化时,其结果存在不确定性。考古全球气候演变需要大规模的数据去支撑,但因可查的自然样本与文献资料分布不均,导致数据不充分。

因此,现在分析结论存在缺陷,但愿随着科技的进步它会被不断完善。

即便如此,仍能看看已有的考古情况。

学者们汇总多方面的研究数据,对几千年前的气温变化有了估测。

我们已经知道了ka BP,代表“距今X千年”,今即1950年的考古学纪年缩写。

从史前时期,大约8.5ka BP,中国进入了全新世大暖期。

这个大暖期持续了五千五百年,约在3ka BP前后结束。即公元前1050年左右,商未周初结束。

五千五百年的大暖期是总体趋势,并不意味着气温一直保持稳定,有震荡很正常。

在8.5-7.2ka BP时期,升温;7.2-6.0ka BP,气温最稳定最温暖。随后的6.0-5.0ka BP时期,气候不断波动,降温又转干。

接下来的5.0-3.0ka BP,进入气候波动相对缓和的亚稳定暖湿期。

必须注意,这段时间有两千年之久

。当我们回望时,不要局限于几年的变化,而是要以几百年来观察。

要记住,两千年的相对暖和之中,过个几百年就会来一波气温振荡很正常。

现在就来具体看看。

4.2ka BP~4ka BP,两百年间出现了显著的全球性降温。

有的地方干旱,比如尼罗河流域与两河流域。

此时,古埃及金字塔建造进入衰弱期,代表其政权的衰弱。苏美尔的阿卡德帝国也走向衰亡。

有的地方暴雨,比如中欧的阿尔卑斯地区山前湖泊水位急剧上升,人们被迫迁徙。

再看华夏。

季风减弱,气温下降,黄河改道。

北边:甘肃民勤盆地的湖泊退变为浅沼泽。

内蒙古凉城的岱海湖,湖面急剧退缩,而后水位再不复从前。

东边:古云梦泽、鄙阳湖、洞庭湖等扩大,长江三峡、汉江等的洪水频频发生。

公元前两干多年与洪水,这两个词是否令你们联系到一位传说中的人物?

对,就是广为人知的“大禹”。

依照如今的考古发现,大禹大概率不是虚构传说人物。

他极有可能真实存在,确实治理了水患,但具体治理操作过程与传说有所出入。

洪水传说,不只存在于中国,《吉尔伽美什史诗》、《圣经》等其他地区的书籍中亦有记载。对比气候考古所得,4.2-4.0ka BP的两百年气候异常振荡期,全球多处频频发生水灾。

《竹书纪年》提到了尧帝几次命人治水。

“十九年,命共工治河”、“六十一年,帝命崇伯鲧治河患”、“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

这个时间段,在中国对应到尧舜禹时期。

持续性的北旱东涝,新石器文化走向衰落。齐家文化、两处文化、龙山文化等等或衰弱或终结。

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后来继承了舜的首领位置。此时,经过了两百年的气候降温,时间到了4.0k a BP。

4.0ka BP,气温回暖。广义上的先秦历史故事由此开始。

/>

此前,北旱东涝造成了多处文化走向终结。

中原地区因地理位置的原因,受灾程度相对较低,这也是它作为夏朝诞生地的原因之一。

4.0-3.5ka BP,前两百年气温缓慢上升,后三百年显著转转暖。二里头文化呈现出扩趋势。商取代夏后,这种扩张趋势仍未停止。

3.5ka BP,降温来了!气温开始变得不稳定。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侵,商朝内斗不止,开始频繁地迁都。

降温到了3.3ka BP结束。

其后两百年,维持了气温平暖的状态。商朝在这个时间段内出现了武丁世。

3.1-3.0ka BP,这一百年发生了突然降温。

约公元前1100年,即3.05kaBP,冰岛发生了全新世以来最大的火山喷发。

部分学者认为火山喷发是全球降温主因。

也有一些持质疑意见,但至少认同火山活动让降温趋势雪上加霜,让降温幅度加剧。

这次降温,标志着从8.5-3.0ka BP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结束。

我们已经看到持续五千五百年的大暖期中有过几次振荡。新石器时代文化、夏朝、商朝在这段时间内兴衰变化。

当大暖期结束会发生什么?

3.0kaBP,即公元前1050年。

商朝在这一时间左右灭亡,被周朝取代了。

3.0kaBP起,气温回暖了。

虽然从更长的时间段观察,其温暖程度比不过此前五千五百年的大暖期,但在3.0-2.85kaBP的一百五十年呈温暖趋势。

换句话说,西周早期虽不及殷商时温暖,但也在偏暖温度中度过。

当时,西周官方的铭文先刻在青铜器上,后来多记载于竹简上。竹子喜暖,它能在黄河流域的广泛生长,也表明了气候的温暖程度。

在温暖中,西周从周武王传至周懿王。

司马迁描述:“懿王之时,王室遂衰”。此后,周孝王夺位,也是周朝史上的第一次夺位之变。

2.85kaBP,周孝王执政期间,正遇上了气温变化点,降温趋势来了。

从2.85-

2.7kaBP,一百五十年间的气温干冷。

是从周孝王在位开始,汉水、长江结冰。此后气候异常频发,多位君王都遇上了大旱。比如周厉王、周幽王、周宣王等等。

《竹书纪年》:“泾、渭、洛竭,岐山崩”,《诗经》:“旱魑为虐,如怜如焚”,能在古籍中找到诸如此类气候异常现象的相关记载。

西周走过了前一百五十年的兴盛,从2.85kaBP的降温起,后来的一百多年日益衰落。

这股降温在2.7kaBP得以缓解。

此时是公元前750年。西周已经在公元前771年灭亡,此时进入了东周春秋。

整个春秋时期气温偏暖,与其后的战国时期气温温凉形成对比。两个时期对比来看,春秋相对平和,战国则是诸侯国之间征战不休。

说到这里,各位观众可能看出了奇妙的现象。————朝代兴亡与气候暖冷变化居然同步了!

王朝上升的和平时期———气候温暖。王朝衰败的战乱不休期————气温下降转冷。

从夏朝兴起到战国兵乱,莫不如是。

以往研究历史,对于王朝兴衰的分析多集中在战乱、经济、君王能力等因素上,对于气候因素的关注度不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