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女生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看女生网 > 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 > 第 171 章 地里历史农业9

第 171 章 地里历史农业9

脱粒、加工农具:连枷、杵臼、石转磨】

西汉百姓瞅着天幕上的钱镈,脸色疑惑不解,神迹将六角锄称为钱镈?

六角锄用来松土除草非常方便,除草时还不伤粮食茎秆,不过他们的六角锄跟天上的钱镈倒有些不同,天上两角,他们现在用的是六角。

难道后世不用钱镈?

【总的来讲夏商周三朝长江流域以水稻为主,黄河流域以黍稷和栗为主,麦、菽次之。

不同地理气候形成不同饮食风格,从原始社会驯化粟稻开始,到西周时华夏农作物总有21种供人食用。

在众多充饥物中,受到统治者及民众看重的只有五谷。

史书中的‘五谷熟而育民’的五谷,并不是固定五谷,而是根据民众需求及气候变迁下的五谷。

新石器时期‘稷’排在首位,‘社稷’成为国家象征。

西周到春秋之间,黄河流域以黍和稷为主,农具改进后,在战国以菽粟并为主要粮食。

到西汉时则以麦、稻、黍、菽、梁为五谷,如今五谷泛指:粟、黍、稻、麦、菽】

望着天幕上出现的诗经,其中禾、苴、麦等字特意标红,看得历代神色讶异,后人为查明历代气候农业,不仅从诗句推气候状况,还从诗经里统计作物数量?

后世真是...多大财力才能供起如此细致的探查?

随后想到后世都跑太空了,花费些心力探查古情也不是难事。

【春秋时奴隶制崩溃,井田制走向衰落,各诸侯需要私田提高国力,于是铁器与牛耕成功牵手到一起,使得土地不断被开发。

土地肥沃区可做到四种五获,到战国时山东等地可做到一年收获两次,而现在是三年收获两次,比不上春秋战国时期。

手里有了粮食就能武装军队,有枪杆子就能窥视天下,为积累更多资本各国开始改革赋税。

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郑国:作丘赋税及用田赋;秦国初租禾等等】

某些造反人士记下:造反第一条,努力种田

,存粮招兵买马,以待时机。

写完后发现不对,历代造反不都这流程吗?

【为富国强兵,战国各国变法皆以‘农战’为核心,推动农战而行官爵,即:作战能力强可当官,农耕耕得好也能当官。

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鼓励农民勤谨,提倡‘平籴法’保持粮价稳定,保证农民利益,让种田在当时变得有利可图。

楚国吴起迁贵族于边境,开垦荒地,同时耕战并重不使国家有无业游民出现。

秦国商鞅变法直接催生出虎狼之师,战场上立不了功没关系,来吧!来种田吧,只要种得好一样当官封爵!】

历代百姓:哇,我们在战国也能做官?

随即落下脸上笑:朝廷不多加税就是天大的好日子,做官?

他们不敢想。

【为了支撑农战策略,战国诞生出诸子百家之一农家。

农家出自农稷之官,他们是从官方走向民间的农学专业人士,农家劝耕桑,播百谷,以足衣食,他们教民稼穑,欲使君臣并耕,让君能顺民心忠爱民。

他们反剥削反压迫的政治诉求天然与王朝相悖,所以农家著作失传历史长河,只剩下星星点点学说落于诸子述说中】

农人抓住识字的人急问:“现在还有农家吗?还有农家官吗?”

读书人被农人突然冒犯,当即恼怒地抽回衣角:“没有,当今只有儒家没有诸子百家!”

事实上他也是神迹降临后才知道:原来春秋战国有诸子百家学说,喜工者可入墨家,喜农者可学农家,甚至连经济学说也有计然书可读。

他幽幽地叹口气,原来天下学问不全在四书五经。

可惜他没遇上战国风云变化的时代。

天幕叹息:【自战国诸子百家闪现后,历朝也没出现过如此星光璀璨的时代。

一切学问皆在皇权笼罩之下,所有技艺优先为贵族服务,如果农业不是历代根基,或许农业发展也会停滞不前。

即使如此农业也无法单独成为一门学科发展,仅是经验累积缓慢突破】

历代农人泪水滚滚,要是世上有代表他们农人的学说该多好?

至少朝廷上有他们的声音啊!

【为提高地力,战国总结前人经验,给天下土地分类。

如:冀州(河北西部,山西河南北部)为白壤,兖州为黑坟、青州为白坟,雍州为黄壤等等。

在这些土地中又根据肥力分为三等九级,其中雍州黄壤为上上等,徐州为上等,青州为次等,以上土地皆优于荆、扬一州。

占据好壤的诸侯国力自然强胜,地力较次的诸侯国则采精耕方式,把周时封田制分解为大大小小的私田,直接把社会结构改为:小农经济。

即: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家庭经济结构】

刘邦转头看向陈平:“乃公记得你家最初有田30亩?”

陈平迅速收回目光笑答:“是的,当初家中仅

臣与哥哥,30亩地尚不能养家糊口。()”

刘邦点点头:“三十亩地如不够两人一岁口粮,五口之家耕种百亩,消耗百亩仅余百亩供国家赋税及来年所食。?()『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但这仅是理想状态,粮食成好坏受天影响,朝廷官派,往往只能节衣缩食才能度日卒岁。

他不追求汉家人人上农,只尽朝廷之力托举下农为中农,已是帝王圣德。

可惜...刘邦闭眼复眼,自己时间不够,只能期待子孙努力了。

【五口之家是战国秦汉对小农家庭的称呼,爷爷奶奶、儿子儿媳、孙子(或孙女),或外公外婆、丈夫妻子、孩子组成的家庭结构。

古时儒家法家给五口之家划分的口粮地是:百亩。

儒家理想中的描写是:五亩宅子,树之以桑,五十岁时衣帛自给,善养鸡豚狗彘之畜后,七十岁时就可吃肉。

当家有百亩田时,八口之家就无饥饿。

而法家则是: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一年收一石半,合收粟一百五十石,用来养育家小】

小儿疑惑地挠脑袋:俺爷爷今年六十就掉牙齿,吃不了肉,七十怎么吃肉?

神迹说得好怪哟,五十岁才穿衣裳,那大人岂不是跟他一样光着身子到处跑?

小儿愁苦了一张脸:战国人太苦了。

天幕语气疑惑:【春秋时期上农勉强维持生活,中农4人口粮5人吃,下农是3人口粮5人吃,所以农人常有菜色,吃狗猪之食。

那战国呢?

估计很难,自战国起华夏人口分布就极不均衡,人口几乎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江南西北等地却是地广人稀。

人口密集一直持续到秦朝,四千多万人口全聚集于此,约占全国总人数70%。

这是非常恐怖的数字,一旦突破生态底线,疫病、水灾、干旱等等就会轮番上演,最直接的证据是原本叫河的河流因河水重浊,一石水而六斗泥,被改名叫‘黄河’。

因此秦始皇在位时不断向吴越、巴蜀等地不断迁民,击败匈奴后又不断充实榆中以东,黄河以北等地,让民屯垦定居,总迁徙民众达200万人左右。

如果不迁,黄河泛滥怕是得提前上演数百年。

到汉武帝时亦是实行实关中,戍边守移民政策,不断向陕北、宁夏等地移民,到汉平帝时期山陕峡及泾水上游人口达240万】

得到皇令要迁徙茂陵的郭解冷笑:“这天说得轻巧,凭什么要他们放弃经营多年的势力外迁?”

他游侠之名振响天下又如何?在朝廷面前一文不值。

他托人向大司马卫青带话,期望他能向陛下说情。

结果呢?

反在陛下面前挂了钩,一定要他进京守陵。

他恨却又无可奈何。

【人口密集、又无其他就业出路,农人只能在土地上不断深耕易耨,研究怎样在有限土地中增加产量。

为提高产量农人甚

() 至舍弃牛耕,采用传统方式用耜、耨等手工进行区田法。

即:一亩之地分为1尺5寸的棋盘,每方掘方6寸、深6寸、间隔9寸的‘区’,一亩可作1840区,每区播种20粒,加粪料1升。

到秋服时每区可收粟3升,一亩田达百斛粮食。

当时有牛耕吗?有,但牛耕出来的深度无人工准确,并且对于贫困家庭而言,选择人力可以节约成本,只要足肥,勤灌,就能在小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额度粮食,这就是自耕农的优势也是劣势】

天幕轻叹:【古时人力不值钱,到现在人力还是不值钱。

古时劳动成本几乎为零,为获得最大产出,于是在小块土地上投入最密集的耕种方式,这就是小农经济主要来源】

秦始皇眼中闪过一丝傲然,我大秦自来重农,仅农官就有大田、田典、田啬夫、田佐等十余种官职。

为蓄田力,诸国中秦牛数最甚,用牛耕田数傲视群国。

当年赵豹认为赵不能与秦敌之,就是因为牛耕积谷,牛田无数。

有牛田在就能保证粮食不断,只要有粮食在,秦人就能卧冰尝雪,鲸吞天下。

【全家集中人力伺候田地,深耕之下战国秦汉时期的农具比近代只多不少。

如:破土划沟用铁犁铧,刨土、松土用半圆形面?,垦荒用锥形的三齿?,除地碎石用横銎双齿?。

连犁田的铧也有V字形、U字形、瓦形、菱形、马鞍形等等,根据不同地形使用不同农具】

南宋

陈专(著:农书)望着天幕上各式农具,不断与当下相比。

为兴农耕,朝廷规定一千顷合用牛一千五百头、用犁、钯一千五百具、水车一千部,以前锄镢之类农具。

与秦汉相比宋农具要简略得多,也规整许多。

但他心中还是升起无力感,战国便有儒家疑惑:法律贱商人,商人却富贵,尊农夫,农夫已贫贱。

到现在仍是不明白,农人有朝廷帮扶,为何农人还是贫贱?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推行上‘农除末’,把大部分奴隶变为农民,要黔首是富,对黔首进行自实田政策,即承认百姓对土地拥有私有权,国家法律对其进行保护,不再全归朝廷所有,可惜各国遗民权贵不愿,几乎让这政策流产】

房进想了想补充道:【秦以农为重,养牛业非常成熟发达,为让牛更好耕地,甚至穿牛鼻便于耕作。

但不知为何此穿鼻术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在史书中仅仅几句记载便略过不提】

秦朝民众疑惑:牛穿鼻?他们有吗?

三老迟疑:听神迹之意,为牛穿环后能控制牛?

那他们...剩下的话他没有说出来,牛乃家中大件,谁家都好生伺候着,生怕坏了它身躯无法耕地。

如果要试牛鼻穿环,谁家出牛?又有谁能承担牛亡的风险?

【西汉时期农具再次升级,如战国碎土用耰,西汉则畜力拉耱的

器具,专门用来碎土的农具】

看着天幕上农夫驱牛拖一横向长条木状器,氾胜之一愣,这不就是棘策吗?在春播前专用来翻耕农具,好让硬土松软便于播种。

【并且农业地理开始配套,如灌溉时,浅井使用和桔槔,深井使用辘轳,河水使用翻车。

脱粒用枷,脱壳用砻,清洁用飏扇,粉碎粮食用磨、碾、碓等。

汉武帝末年提出‘方今之务,在于力农’,要大力兴农,任赵边为搜粟都尉,推行用力少而得谷多的代田法。

并且他发明了播种机——耧车。

此器能把开沟、下种、覆盖的农业步骤一次性完成,节约时间人力。

把要播种的种子放入耧斗里,用牛拉着,一人牵牛,一人扶耧。

但他的‘耦犁一牛三人法’受阻,一人牵着合了犋的两头牛,后面一人扶,中间一人压辕以掌握耕地深度。

这种方法对于五口之家而言此法过于浪费人力,不适合小农经济。

不符合小农经济,但适合豪强地主,半手工农具对大体量是经济助力。

并且网友教也门耕地,也是一人拉骆驼,两人在后推犁,后来发现骆驼不行,只能换成两牛两人耕作。

其方法都在一牛三人上进行加减】

原本尽是文字的天空,被一只甩头骆驼占据,一人拉着不听话的骆驼艰难地在田里走动,身后有两人推动犁慢慢耕地。

整个画面看起来就...蛮滑稽的。

氾胜之(西汉农学家,著:氾胜之书)突然想到‘走马播种’。

战国时期为提升耕种效力,老子曾曰:天下有道,却走马粪!

天下政治清明时,战马不用上战场后可以用来播种,一边耕地,马儿拉出的粪便正好肥田。

但...马儿性情不顺吃草还多,其播种效果还不如人力。

原以为老子设想让人惊讶,没想到后世更让人吃惊。

骆驼本就是旱地之物,腿比马长,要耕地更是难上加难,后世网友是谁?

为他国农耕如此热心?

天幕语气上扬:【更重要的是两汉时期是殊方异物、四面而至时期,中原农业技术外传同时,驴、骆驼、骡子衔尾入塞,最重要的是张骞外访回来,带回核桃、蚕豆、芝麻、葡萄、石榴、香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作物,这些作物直到现在仍是桌上常菜。

感谢张骞的伴手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