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三个女儿,都没有继续读书。这种退出,不是女儿不努力读书,虽然,她们也的确没有很用功,很有心,还有一点得过且过,但是,更主要的是父母的一种放弃。这种现象,在当今的农村还存在着很多个例。一个没有果断,决绝地,有主见地,坚定地,坚持让女儿完成的学业的母亲,当她的女儿长大嫁人后,也成为一个像母亲的时候,根据事实统计,大概率的,她会和自己母亲当年的做法一样。
这个一个悲哀的死循环,无人揭开,也无人重视。
女儿们开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出去打工,赚钱补贴家用。当她们把工钱领回家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把钱如数交给父亲,而不是考虑着给自己买件新衣服,或是到镇上耍一下。
三娃李大海是一个特别活泼的孩子,学习成绩虽然不及李大树那么拔尖,但是,也比李大和胜出许多,他没有逃学的念头,也没有白日做梦发财的梦想,他就是活得无忧无虑比较阳光开朗,该读书就读书,该干农活就该农活,父母叫做什么就做什么。
平日里最会讨巧珍开心的就是三娃,所以,巧珍打心里的对三娃感到十分亲切。她体会到孩子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有苦恼,带来忧心,她感到作为一位母亲不管孩子长成什么样,都要分毫不差地爱护他们,她的全部心思想得都是孩子。
学校元旦晚会的时候,李大海自编自演了一个节目,郑重其事的邀请巧珍去看。
“阿妈,你一定要去看啊,那可是我的首次登台表演,你不能错过你儿子的第一次表演。”李大海天真地瞪大眼睛趴在巧珍的膝盖上说道,表演的那一天,他去学校的时候,还再三嘱咐巧珍不要忘记。
由于晚上天黑不方便的原因,晚会是在白天的上午举行的。
十点多钟的太阳,灿烂又耀眼地照在舞台上。舞台是用木头在操场靠着教室一边的中央位置搭建的,长方形台面,背景墙就用一块红布拉起的横幅,写着元旦晚会几个字,红布已经开始有点泛白,仔细一看,还有一些星星点点的洞眼,一看就知道已经是饱经沧桑经过岁月淬炼凝聚着多年庄重又喜庆的气息。台下坐满了密密麻麻的学生,还有村民。大家把教室的板凳全搬出来,村民还从自己家里带来长条大凳,方形小板凳,笨重树桩墩子,没有凳子的,干脆席地而坐,老老少少,喜气洋洋地,热热闹闹地,齐刷刷地望着舞台,满怀期待。
巧珍为了能好好看儿子的表演,早早地就带着小儿子,拿着一个方凳坐在学生队伍的旁边。
因着冬天的农活已经渐渐进入了休眠期,大家都可以趁此歇息一会儿。男人们,就是喜欢抽着烟头,吐云吐雾,悠闲地聊天;妇人们总有停不住的忙活,坐在旁边搓麻绳,做些针线活,聊着家常,一边抬头看看表演,这样什么也没有耽误。在全能发展这方面,妇女的真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天赋。
前面两个节目,都是集体大合唱,嘹亮的歌声,响彻整个校园的天空,推向田野,敲响了冬眠的虫蛇鸡鸭猫狗。
等集体大合唱的学生整齐地走下舞台后,李大海立即拿起自己制作的“话筒”,其实就是一个用纸皮卷起来的圆筒,上面塞了一个圆球,圆球是用废纸揉成一团的纸团,但是被李大海用墨汁浸泡过后,整个“话筒”都呈现黑色的,外形酷似一个真实的“话筒”。
巧珍看到李大海闪亮登场,立即举起小儿子的双手欢欣雀跃着,一脸慈爱的目光聚焦在李大海的身上,高兴地跟小儿子说道:“你看,三哥哩,帅不帅气!厉不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