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延说的也是实情,就村里他这个年纪的半大小伙子,有几个都已经议亲成家了,再说读书的事情,似乎有点晚。
韩得平和林氏一想儿子都那么大了,也没有个出路,每天都是家里地里的跟着他们夫妻忙活。
十二岁就去了酒楼做跑堂,受尽了别人的白眼和委屈,更比不上韩孝宗那样从小就送去了私塾,啥活都没干过的福气。
夫妻两想着就都心酸起来:“是爹娘没本事,你大哥他……还有你受苦了。”
“爹娘,你们才辛苦,我一点也不苦,有爹娘,有大妹小妹小弟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就啥也不苦了。
等将来大哥回来了我们家都已经过上好日子了,大哥不知道多开心呢。”
想到充军而去的韩孝宗,一家人都沉默了。
光光叹气道:“那三哥去读书识了字,回来也可以教我们啊,我们全家都跟着学识点字,以后不管我们做啥都比做个睁眼瞎来的强呢!爹娘,我说的对不?”
韩得平和林氏小棉孝延都非常赞同光光的观点。
孝正更是信誓旦旦的保证:“我一定好好学,把学到的知识回来都教给你们。”
“过了中秋私塾就该招收学生了,那老吴家跟咱们韩家结了死仇,他指定不会收我们家的孩子的。”林氏担心道。
光光想了想就对大家说:“私塾又不是吴家开的,私塾里也不止吴秀才一个先生,我们可以走走其他路子啊!”
镇上的私塾是一些当地有名的大户出资修建的,私塾里有两位坐馆先生,一位上了年纪的老童生,还有一位就是吴秀才了。
老童生虽然年纪大,给小娃们启蒙却是足够了的。
“咱们可以走走王掌柜家的路子啊,王掌柜家是土生土长的镇子上人,面广,他应该能找到路子跟老童生说上话。
王掌柜的儿子也是个少年童生呢,而且还在县学里读书呢,镇上的人应该都会卖他几分面子。”
据镇上的人说王掌柜的儿子才只有十五岁呢,就中了童生,现在县学里深造。
镇上的人都说王掌柜的儿子以后肯定能够有大出息,这么小就中童生的在整个梨花镇都是不多的。
韩得平和林氏想到王掌柜也都是一喜,他们家跟王掌柜家如今也算是相熟了。
他们家摆摊的桌子板凳啥的现在收摊都不带回来了,王掌柜说看他们每天拉来拉去辛苦,让他们把东西放他们铺子后院,早上去了到后院抬出来就是。
“明个儿我就去准备些厚礼,你就去同王掌柜说道说道这个事。”
林氏就盘算着买点啥送给王掌柜家,求人办事还是要有个态度的,不然也不像那么回事。
韩得平自是满口答应了,第二天林氏到后院摘了一篮子家里的新鲜青菜说是带给王家的,人家住在镇上自然是不会种地种菜的。
去了镇上买了几包比较上台面的点心,水果,又去酒馆里买了两坛酒,最后又打了五斤凉粉这才让韩得平拎着去了王记酱油铺。
果然,有了王掌柜这层关系,他出面找人跟老童生一说,老童生就答应会把孝正收到他的名下做学生的。
事成之后,一家人抽了空,又买了不少礼品去了王家宅子拜望了王掌柜的母亲和他的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