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一家三口的人口地不多,加上这些年张忠义开荒出来的,也不是很多。因此也形成不了规模。
种地这些年取得的收入再减去家里的话花销以及张晓上学的费用等,剩下的存款基本上都拿去还欠别人的钱了。
也就张晓上高中之后,张家才可以说是能有盈余了。这还是张晓没放假之前,粮食进仓之后,张忠义晚上坐在炕上,边看电视边拿笔算出来的呢。
两口子也总结了能有盈余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方面:一是因为志宏班免学杂费的原因,家里少了一项大额支出,二是王秀瑜在张晓初中附近开了几个月的小吃店,挣了一点钱,三是今年水稻和玉米的价格比去年高一点,收入也能多一些。
因为家里有盈余了,张忠义和王秀瑜两口子对明年中多少地也有了新的打算。
两口子打算在张晓大学毕业之前每年都多种一些水稻,打算和其他人一样,去承包连片的大块儿土地,形成规模了,就能多一些收入了。
张忠义和王秀瑜两个人没有将这种打算告诉张晓,因为他俩一直都清楚的知道,张晓想让他俩做生意,不在家种地。
可是张忠义和王秀瑜两个人不喜欢去做生意,也做不好买卖。就只想安心的在家里伺候那些土地。
一家三口的这个矛盾点一直都有,张晓也一直没有放弃去说服自己的父母走出去,做一些小生意,总好过一直在家种地。
在张晓看来,父母种地太累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父母也会吃不消的。
可是张晓忘了,她的这些想法,张忠义和王秀瑜是否会同意,是否就是他们两口子心里的想法。
张晓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父母的这种做法,与父母将一些孩子们不喜欢的,不满意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去同意。又有什么区别呢。
好在张晓不是真正的十六岁,当她几次三番的跟父母提到这个话题,然后又被岔开或者拒绝之后,张晓也就明白了父母的想法,也就不强求了。
毕竟父母的想法,做孩子的也不能强求。
张晓打算以后有什么想法的话,还是藏在心里,自己实施吧。
……………
在张忠义说完要卖粮食之后,几乎每天都在打听每个收粮老客儿(也就是粮贩子)收取的玉米和水稻的水分和价格,家里也总会有老客儿拿着验粮食水分的机器,来家里验粮。经过多方比对,张忠义最后敲定了一个验粮快,打款快的收粮老客儿。
卖水稻这天,是收粮老客儿带着自己装粮的挂车、传送带,以及装卸工人们。
张晓围观了装卸水稻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