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的挑着木桶,把田里的泥土搬到空地上,有的把水倒进泥土里面,有的拿着锄头铲子用力的搅拌泥浆,有的拿着箩筐,往泥浆里面倒稻草碎。
有的把一个个长方形的木框摆放在平整的空地上,每一个木框都是一样规格的大小,接着由几个人用桶把搅拌好的泥浆倒进木框里面。那些软绵的泥浆,在木框的束缚下,自然的摊开,一部分人就用一快平整的木片,把泥浆再次摊开切平,直至恰好填满整个木框,而且,表面都与木框的高度相平,平整得犹如机械切割一般。
这样的工艺,简单,却又需要一定的熟练程度。木框要做得大小一致,泥浆要搅拌均匀,推切的动作要手法到位,这样出来的泥砖才会每一块都大小一致,平整度高。
而这样的工艺,村里人似乎每一个都懂。
只要是谁家盖新房子,大家都会抽空前来帮忙垒泥砖。每一块泥砖,都倾注了相亲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对新房的祝福。
巧珍娘家的亲戚也过来帮忙了。
垒泥砖是个免费的活,却是无价而珍贵的淳朴情感。
而垒泥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延续两三个月的大事。
第一次垒好的泥砖晾晒干后,把木框拆开,再把泥砖整齐地堆叠在盖房位置的附近,空出来的地,用来垒第二次泥砖,这样,一次,两次,三次,不断的垒,晾晒,拆框,堆叠,反反复复的忙活,直到把盖房子需要的泥砖准备足够为止。
李山眯缝着眼睛,仔细端详着垒得高高的泥砖。每一块都平平整整,露出稻草的花纹,被太阳晒得淡黄淡黄的,被风吹得结实结实的。这几个月里,虽然下过几场暴雨,这些泥砖也没有迷糊一丁点儿,这真材实料是真的经得起风吹雨打,扛得住夏日酷暑的烈日炙烤。
用这样的泥砖,盖一间四房一厅的大瓦房,是最好的。
农忙过后,李山就开始四处奔走,找来了木匠,泥瓦匠,还谈妥了木料瓦片的价钱。
在一个阳光明媚,微风和煦的良辰吉日,李山携家带口,领着几个工人,开始在自家的空地上拉线,挖沟,定好房子的地基模样。
空地的周围,围上来了好一些人,背着锄头的,踩着铁铲的,叼着烟斗的,全都笑呵呵的,为这喜庆的事情高兴。
巧珍抱起小儿子,看着空地上拉起来的红线,喜开眉笑,笑不合拢。
“大河啊,我们要盖新房子咯!”巧珍一脸慈爱地看着小儿子,高兴地说道,小儿子并没有正面看巧珍,而是两眼好奇地看着眼前的空地,大人的操作似乎让他感到新奇。
大儿子和二儿子在李山的指导下,都拿起铁铲帮忙挖沟,其余的几个娃在空地的四周兴奋地跑来跑去。
太阳高照的时候,李山的背心都已经被汗水浸湿了,豆大的汗珠滴落在挖起来的新土上,一下子就被土壤啜吸进去。